
2024年新年第一天的傍晚时分,贵阳上空被云层覆盖着,突然电闪雷鸣,很快下起雨来。
处于元旦假期的夜郎谷,此时还没有完全安静下来。面对如此怪异的气象,还没有散去的游客一脸惊愕。
和异常的天气相比,夜郎谷更是一个谜团。这里很早以前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荒郊野岭之地,是一位年近退休的人来到这里,改变了这里。
这个人叫宋培伦,是一名艺术家。他20多年隐居于此,甚至举债300多万,和一群砌猪圈的当地农民,将这里变成了一座奇幻石头城堡。
如今,仅靠20元一张的门票费,每年收入就高达上千万元。
当初被骂“傻老头”的人,是如何逆袭成功的,他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?
总制片 编导|张雷
拍摄/剪辑|代旭冲史慧娜(实习)
后期|刘湖洲
文字|付松
这是追月数星的第3条人物故事
漫画家
宋培伦最初的身份,是一名漫画家。
1940年2月,他出生在贵州省湄潭县乡下一个农民家庭,距离县城90多公里。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,大部分人都没有去过县城。
他从小身体不好,经常生病,但成绩却很好。
上中学后,他对漫画产生了浓厚兴趣,依靠报刊杂志、名人书籍获取漫画知识。
由于接触美术的时间比较晚,基础差,他只能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灵感,通过黑板报的形式呈现,然后才开始给报刊杂志投稿。
他的第一幅漫画作品,发布在贵州省青年协会主办的一张报纸上,获得4块钱稿费。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,因为当时,他一个月的生活费才5元。
他的作品后来陆续在人民日报等报刊、杂志发表,获得更多稿酬。他用稿费请老师、同学吃饭,还买水果和大家一起分享,同学们觉得他很有才。
初中毕业,在全县400多名考生中,他以前40名的身份,从乡镇考入县城高中。可好景不长,念到高二因为身体原因就休学了。
他来省城贵阳玩,住在贵阳上班的哥哥家里。很长一段时间,他笔耕不辍,依靠发表漫画养活自己。一些漫画家和报社的编辑发现他投稿的地址从湄潭变成贵阳,特意给他回信。了解事情原委后,还给他寄了一份函,让去美协报道,参加大会。
“我收到邀请函后高兴得不得了,那时我很内向,害怕,担心作为一个农村娃和别人不一样,还是不自信。去到会场以后在门口转来转去,就是不敢进去。”几十年时间过去了,宋培伦在接受追月数星访谈时回忆到,过了好久,里面出来一位90多岁的老头。
看到他就问:“你找哪个?”
他回答:“我是宋培伦。”
老头说:“咦,宋培伦,你来了,我们都开会了,来和我们一起听报告嘛。”
参加这个会议的都是贵州当时有名的大家,宋培伦躲在角落里,听他们在会上讲话。为期三天的会议结束后,一些漫画家问他:“今年准备搞那样?打算出几个作品?”
他像个受惊的小孩,一句话不说。
在漫画这条道路上,他没有经过专门学习,也没有名师受教,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丰子恺的漫画,“他的画很随意,一根线就能代表一个事物,和其他的画画完全不同,比如三毛流浪记,真情流露,这样的画对我的影响是很深刻的。”
还在上高中的时候,校长搞画展,他画了两张参加,校长说:“你的画,学丰子恺学得好。”
他在漫画上取得的最大荣誉,是1984年创作的漫画《也是足球》。这幅漫画,获得了中国漫画足球“金章奖”。
他的作品,中国美术馆收藏4件,北京国际艺苑收藏20件。
弃高薪
高二休学以后,他就没再回学校读书。长时间待在贵阳,也没有工作,总是画漫画也不是长久之事。
正在他徘徊的时候,一个美术系的老师问他:你还想上学吗?如果不想上我给你介绍个工作。
他的第一份工作,跟漫画无关,而是进了一家钢铁厂的车间当工人。车间书记知道他会画画,还能写点东西,就安排去搞宣传工作。
他后来换个很多份工作,当过焊接工,也做过老师。不过,因他画漫画,不管到哪里都受人欢迎,尤其是他用漫画形式设计出的宣传栏,相当吃香,他的爱人当初也是因为喜欢他设计制作的宣传栏,两人才走到一起并私定终身、白头偕老。
他属于大龄剩男,40岁才结婚。他不是不婚主义,完全是自己的身体原因。一次回家干农活,母亲捆了一挑玉米杆让他扛回家,刚弯腰就咳血。那天,姨妈正好来他家,还没进门听说他咳血,没敢进屋掉头就回去了。
按照当地风俗,姨妈担心他咳血是她带来的不详预兆。
除了咳血,他还有一个病,叫自发性气胸,一发作就喘不上气。
婚后,他的身体逐渐好起来,他还喜欢雕塑。1986年受邀到一所艺术类院校当老师。他和另外两名老师在学校成立了一个雕塑工作室。教书之余,他通过在外面接很多雕塑回来做,一个月下来,每名老师就能分1000多元。
这个收入,比他工资收入的10倍还多,而那时公务员一个月的工资才几十块钱。虽然赚钱,但很快他就厌倦了这份工作,因为每做一件雕塑,都要迎合众多人的口味,“最后出来的东西,都不是我想要的了”。
辞掉大学老师的工作后,他开始做碧云窝画家村和灵山艺术村,可惜先后被拆掉了。
时间来到1993年。彼时,“美国锦绣中华”项目开建,这个坐落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的景点,是国家支持的最大涉外文化产业,拥有缩微的故宫、长城、颐和园等60余处景点,与中国深圳的“锦绣中华”一脉相承。
作为艺术家,宋培伦应邀到“美国中华锦绣”做民族民间雕塑工作。他在美国办了绿卡,月工资高达1000美元,相当于8000元人民币,当时国内公务员的工资才两三百元。
在美国工作期间,他创造了“夜郎谷堡”、“夜郎图腾”、“夜郎脸谱”等众多有关夜郎文化的艺术作品。
正在妻子吴萍盼着,终于有机会带女儿出国生活的时候,他却回来了。这是他参观完巨型雕塑“疯马”后,心灵受到强烈冲击,被深深震撼了。
“疯马”雕塑,是雕塑家克扎克为纪念印第安人民族英雄“疯马”而建造。建筑这座疯马山时,克扎克38岁,他去世后,他的遗孀带着子女,前后三代人继承遗志继续雕塑,几十年过去了,这件作品仍未完成。
他决定回家乡贵州,找个清静的地方,也做一件属于自己的作品。
傻老头
他要做一件作品的这个想法,遭到妻子的激烈反对。
她不理解,他为什么要放弃优越的环境,选择过这种生活。当时家里有35万元,他把这笔钱分成4份,他和妻子女儿各10万,剩下5万还账。
1996年,时年56岁的宋培伦,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思丫河两侧流转了三百亩山林,开始构思这个属于他的作品。
这个地方,当时是一片原始森林,不通公路,两山之间有一条河,河的对面是一片荒山,他就想躲在这里创作,“好与不好,都没有外人来打扰。”
刚开始,他并没有想好要做一件什么样的作品,叫上几名附近的村民,按照砌猪圈的手艺,用石头砌了几根高矮不一的图腾柱。
一次回湄潭乡下,他发现人们戴着傩戏面具正在表演,灵感一下子来了,以傩戏脸谱和面具、人物为主题,用随处可见的石块、捡来的陶片、农家使用的瓦罐,在荒林中打造了一座石头城堡,并取名“夜郎谷”。
理想很饱满,现实很骨感,很快10万块就花光了。他开始四处借钱,债台高筑,最多时欠下300多万。
有一次,他托朋友找到一家银行的行长,到银行楼下,工作人员见他这么大年纪根本不可能贷款,就没给他开门,好不容易上楼去了,还是不让见行长。最后是他的一个朋友,用房子抵押贷了20万给他。
在资金缺口上,他总能想办法借到钱。这主要取决于他的人品和人脉,不仅是亲戚朋友愿意借给他钱,就连村委会和当地村民也愿意借给他钱,更重要的,工人见他困难,甚至10几年不领工资,还有工人抱着10万块钱来求他收留的。
用他女婿的话说,当年他们一家窘困到都去当厨师。
在女婿看来,夜郎谷当时跟一个“山庄”没有两样,他们利用当地气候、环境等天然优势,邀请城里人到夜郎谷打牌娱乐,总之想尽一切办法挣钱还账,帮补夜郎谷的建设。
1998年的冬天,大雪封山,为了看守夜郎谷,宋培伦一个人在没水没电的情况下,在荒郊野外住了两个月,砍柴、生火、做饭、点蜡烛,喝雪水,吃野生菌,每天还要在雪地里勘察地形。那时,他觉得自己像是 《瓦尔登湖》的梭罗,远离现代文明,过着原始的生活。
一些风言风语随之而来:他就是个傻老头,那荒山既种不了树也长不了草,还能做什么,不天天亏钱才怪呢。
他没理会,他也不需要别人的理解,他从不考虑自己会不会成功,他也没想过将来会不会挣到钱,一门心思做自己的作品。
在他的坚持下,夜郎谷每天都在变。按照他的观点,他的作品永远只做一半,留一半给大自然,留给历史,留给自己或者后人来完成。
他坚信,自己做的这件作品,是有生命力的,能震撼人的内心。
杀手锏
夜郎谷在寂静中突然“爆炸”,仅靠20元一张的门票,一年就有上千万收入,即便是三年疫情期间,别的景区都在亏,而夜郎谷却还在赚钱。
夜郎谷爆火背后的主要原因,除了艺术家的身份、20多年坚持做一件作品的精神,还有就是夜郎谷自身独有的特色——石像雕塑。
一个重要的原因,是进入景区的道路通了。因城市规划建设,进入景区的路被挖断了,导致夜郎谷5年不能经营。
另外,景区的低成本投入也是夜郎谷取胜的一大法码。夜郎谷的工人,上一天班90元,这个工资多年没变过。
宋培伦说,他开的工资只有外面的三分之一多,但很多工人从夜郎谷建设那天开始,到现在20多年了从未离开。
工钱不高,工人为什么不选择离开?这跟他的“随意”有关。
在这里,工人干累了就停下来抽支烟,不用担心“监工”催。甚至几点上班,一天干了多少活,中途离开多少次,几点下班,他不知道,也不会过问。
在他看来,上班全凭自觉,没必要把工人拴死,来一天就给一天的工钱。
就这样,工人们在这个“世外桃源”,上着随意的班,过着悠闲自在,无忧无虑的生活。
这种不管理的管理和低成本的运营模式,减轻了夜郎谷的负担和经营风险。
当然,夜郎谷爆火的最大杀手锏还是媒体。从2016年开始,夜郎谷先后被媒体集中关注报道,比如国外的BBC、CNN;国内的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央视等。
在国内,除了夜郎谷,恐怕找不到第二个景区有如此“待遇”。
他虽然嘴上说着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,宣不宣传不重要,但提到媒体的集中报道带来的作用时,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感激之情,“我记得有一次,头条转发了一篇人民网的文章,一个小时阅读量就上千万了,两天时间阅读量就到两三个亿,也就是说全国近三分之一的人都知道了夜郎谷,人流量多到哪个地步,游客从四面八方开着车,从山上,从农民家里进来,夜郎谷根本没有这个接待能力,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大门都还没修好。”
被媒体集中报道后,夜郎谷一天的门票收入,从原来的几百上千元,一下子就到几万元,“那个时候对我们来说,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。”
夜郎谷的热度直到今天依然不减,除了大量游客慕名而来,还有世界各国的专家、学者前来参观、考察和学习。
静心谷
他的作品火了,也挣到了钱,但他还是原来的自己,长发披肩,过着简朴的生活,一件衣服穿好几年,破了洞都舍不得扔掉。
如今84岁的他依然没有安享晚年,而是毅然选择回家乡湄潭再创业。这多少有点类似当初他选择放弃国外高薪,回国打造夜郎谷时一样。
他内心还是喜欢清静,认为大多数人也会和他一样,只是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太快,人难免浮躁。
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夜郎谷是他的理想家园。现在他感觉到他的这个梦开始有些碎了,或者是出现了裂痕,“我知道很多游客对夜郎谷的体验感不佳,你不妨去调查调查,写写流经夜郎谷的那条臭水沟。”
带着嘻嘻哈哈的随意,他并非真有兴趣指导我的写作,也不担心我真写了就能对夜郎谷带来负面影响,,更多的是惋惜,城市化进程太快,曾经清澈见底的河流就这样被污染了,这地方,再也不是他心目中的夜郎了。
他想到了“逃在老家,他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地方,那里有山有水,已经开始建设有一段时间了。”
他要在这个地方建一个静心谷。按照他之前的设想,在两面青山栽种各种季节和品种的花,创作一些大地艺术,比如草垛、粮仓、水碾房等,所有装饰都会结合当地人文环境,以民间工艺和农耕文化为创作理念,回归田园,让人心静。
建好后,将通过招募的形式,向社会招募原住民,目前还没具体的招募条件,对象可以是退休人员,或在外拼搏受挫后想要修心养性的人,亦或是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完成创作的人……
每人有一栋房子,一日三餐不要钱,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,自在随意,种菜养蚕,总之没有人管,也不会被驱赶,住到想离开为止。
尽管吃住不要钱,也不用干活,更没有人管,但他不担心这样会让住进来的人越过越颓废,反而还能培养出几个“大家”。
比如,你有一本书构思了很多年,因为工作或外界干扰迟迟未动笔,来静心谷可能就会出成果;喜欢画画的,平时忙于工作没时间创作,退休了就可以来静心谷全心画画;民间手工艺人,在这里也能得到更好的创作和传承。
“培养企业家不可能,但培养一部分思想家、书法家、画家、民间手艺人,是有可能的。”他说。
也许,他的这件新作品,会比现在这座奇幻石头城堡更惊艳。
也许,这件新作品会败光他的家产,甚至成为他人生的败笔。
也许,这件新作品在他百年后都完不成,需要和“疯马”一样,需要他的后辈继承遗志继续完成。
但这些都只是也许。好在他的家人都支持他做这件新作品。
他的女婿说,不管未来的结果是什么,那将是宋老师的另外一个新故事。
